SOLO 耳機放大器的制作及研究史記錄筆記

SOLO 耳機放大器的制作筆記

http://www.haodiy.net/m/view.php?aid=280

 輸入部分的1K0.47UF電阻電容很關鍵,沒有使用配發的零件,改為進口1K1/4W電阻和EVOXMMK系列1UF薄膜電容,100P的電容自己用了雲母電容,拿電容表挑選下,挑了一對安裝上去。

電阻的安裝位置很局促,電阻彎腳要緊靠電阻才行,有點小家子氣,PCB的銅箔線條也很細,略微寬點也許更好些。 套件中的電晶體用數位萬用表測試了下,337三個的放大係數分別是141415,就把15的那個用到了電源部分。 327兩個的放大係數是2534,差的比較多,好在是有環路回饋,有些失真有回饋可以消除,如果是無回饋電路,電晶體配對就非常重要了,實際試聽也沒有什麼不妥。




https://item.taobao.com/item.htm?spm=a1z0d.6639537/tb.1997196601.167.3d385886H1dnHk&id=610863556937

對岸老虎魚直刻的SOLO PCB板 




跟據電路圖畫出的信號及電源流向圖


跟據電路圖畫出的輸出入交連電容位置 這兩處的電容提供的話對這台耳放會有很大的提升



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52798862

SOLO版本研究 引用部份

Graham Slee Solo Mark III 

原圖來自 http://www.rock-grotto.co.uk/soloreview.htm 

元器件搭配

反饋回路耦合使用了鉭電容,主退耦電容使用了ELNARE系列,按年代推算應該是RE2,輸出耦合電容也使用了ELNA,應該是RA系列,這一系列可以算作是便宜大碗的普通級音訊電容。

SOLO 04 

04版起,SOLO的外殼就基本固定了,電路和PCB結構也固定並保持了很多年,然後元器件的搭配還在反複試錯中。元器件的搭配選擇主要集中在輸出耦合電容,回饋耦合電容,輸入耦合電容,和主退耦電容。 

電路設計

注意輸出電阻(輸出電容旁邊那個比其他電阻都大一號的就是,有兩顆),阻值選擇是33R07版之後這個電阻一直是120RSRG版中間重新變成33R,最後在ULDE版本裡變成15R 

元器件搭配

上圖這一版來自Graham Slee 官網的超線性升級頁面,輸出耦合電容疑似ELNA,主退耦電容可能是ELNARE2系列也可能是松下M系列,輸入耦合疑似RIFA的製品,而回饋耦合電容使用了NichiconFW系列。這一版可能是官方自己的庫存,做一個合理的猜測,庫存可能是最早期的樣品,或者最晚期改版之後沒賣掉的庫存,我更傾向後者,這是一個最晚期版本。 

而下圖這一版,輸出和回饋耦合電容都使用了NichiconFW系列,輸入耦合看上去像日系,有可能是松下的薄膜電容,並聯了一個NichionFW系列,主退耦電容使用了松下的標準品M系列,而運放的退耦電容使用了松下音訊級的AM系列。

LM7818很多廠家都在做,SOLO用的牌子的是onsemi,是同類器件中最貴的,貴就一定最好嗎?我也不知道。 

耳機插座用的是日本的JALCO,在國內很難買到,不過很多大牌器材都用過,比如Mark Levinson。電源插座上標了SWC,是美國SwitchcraftRCA插座不清楚,不過看做工應該也是Switchcraft。電位器是ALPS 16型,50KA表示音量專用型。

SOLO 07

07版也叫紅燈版,因為LED指示燈的顏色是紅色的,從07版開始SOLO的設計定型了很多年的時間,也是國內討論的最多所謂的SOLO最初、最常見的範本。我推測07SOLO的元器件搭配很大程度是並不是為了拼湊出更好的聲音,而是因為歐盟在200671日開始推行RoHS04版的許多元器件沒有不符合規定,不得不改。手裡有這一版的朋友如果想換電容mod,無妨試試把電容搭配回退到04版,把輸出耦合電容換回Nichicon FW系列,有奇效。

 電路設計 

SOLO 07版原理圖

07版的電路還是一個教科書式的電路,並不太複雜,不過還是有幾個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值得一說。電路的增益偏大,適合輸出為-10dBV(大約0.3Vrms)的標準民用器材電平的前端設備,典型的如唱放。現代DAC為了追求大動態低失真,輸出電平非常大,比如雙木三林(SMSL)、拓品(Topping)的部分DAC輸出在2Vrms左右,接SOLO把音量調大肯定會爆音。 

我猜這是最早07SOLO的聲音表現為什麼爭議這麼大的原因,這個耳放要搭配高檔的黑膠唱機和GSP自家的唱放才有最好的聲音表現。 

運放用的是AD823AN,有人說這是一顆視頻運放,質疑為什麼選這種冷門運放,這種說法大錯特錯,恐怕是和AD827弄混了。

OLO 07 AD817雙運放版本

AD817的開環增益很低,只有75db左右,失真偏大,但聲音特別溫暖,這個版本可能是後來超線性版的伏筆。 

背面飛線了兩個電阻R10R11Graham老先生自己的解釋是為了在弱信號下,輸出管關閉時,運放能夠輸出一部分電流,幫助減輕B類輸出級的交越失真。 

另一位元英國電路設計大師Douglas Self認為這樣可以使輸出管更快的關閉,輸出級三極管的基極和發射極之間的PN結存在結電容,當輸出級處於關閉週期時,這個結電容上存儲的電荷會妨礙輸出級關閉,這個電阻可以加速電荷的釋放。

我實測加入這個電阻可以減少2次諧波失真,但3次以上諧波失真都會增加。所以這個電阻的是否有正面作用存疑,SOLO SRG版本之後這個電阻取消了。 

使用二極體簡單偏置的B類三極管輸出級存在熱失控問題,R12R13在發射極起到了輕微的本地負反饋,能夠緩解熱失控的問題,如果去掉了,Q1Q2會發燙。3.3R是一個經驗值,經我實測,減小到2.2R都不行,會導致輸出管顯著發燙,如果像萊曼、A1那樣增加到10R以上又會顯著增加失真。 

R5C11構成了一個低通濾波,音量調到最大時極點在1.5Mhz左右,音量調到中間位置時是150Khz100pF容量是個經驗值,D.Self在《Small Signal Audio Design》一書中解釋過這個問題,干擾電路的微波輻射來源很複雜,典型的比如手機信號,頻率不能確定,同時前端的源阻抗也不確定,現代DAC的源阻抗很低,但古董設備很高,兩個都不確定的情況下,100pF差不多是不會出錯的選擇。D.Self建議這個電容直接放在RCA介面旁邊就可以,Graham放在了運放輸入前面。 

多層次的充分退耦是SOLO電路設計的另一個特色,C6C7構成了運放供電的退耦,其中C7直接飛線焊在了運放的背面。充分退耦能夠保證高頻大輸出的情況下,輸出級的導致的壓降不至於影響到輸入級,形成意料外的反饋回路導致電路不穩定。 

輸出電阻的作用

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輸出電阻從33R變成了120R,這個輸出電阻有什麼作用?為什麼取值120R?這事的源頭應該是一個上古時期的音訊輸出規範 1996 IEC 61938,年輕人不一定知道這個東西了。

07版開始固定使用了一個電容套路: 

輸入耦合電容從EVOX變為黃色湯姆遜470nF 回饋補償電容繼續使用藍色RIFA 100pF

電源濾波電容和輸出級退耦電容使用了松下的標準品M系列,鋁腳,小體積,低阻抗/高紋波電流/長壽命三項特性一概沒有。是松下的基本款。

值得一提的是輸出耦合/回饋耦合/運放的退耦,這3處電容使用了松下AM系列,參數上和M系列沒有任何區別,但明確標注為音訊級電容,價格不算太貴。如果你特別喜歡發燒元器件,現在還在產的主流電容裡最貴的是ELNAAudio SILMIC II系列,2500顆批量價格是7元,單獨買就要20了。至於已經停產的各種傳奇電容比如BG什麼的,如果說不清楚為什麼好,盲目迷信崇古沒什麼意義。

這個電容組合效果很好,但也不必迷信,SOLO的電容選擇首先要考慮合規,如我之前所說,04版的電容組合已經很完美,07版的改進大概率不是為了聲音,而是為了RoHS合規。其次Graham有意控制自己的庫存,不會隨意增加BOM的品種。最後才會考慮聲音是否足夠好。 

SOLO SRG

07版之後SOLO進入了SRG版本,這一版把LED指示燈的顏色改成了綠色,因此當時也叫綠燈版。這段時間SOLO進入了電路設計大調整時期,輸出級,反饋回路頻繁變化,版本很多。這也是SOLO的電路設計開始進入深水區的時刻,大致上說,有SRGSRGII兩個版本,中間有帶運放架子和不帶運放架子的,使用NE5532運放的SRGII應該是最終定型的版本。這一階段調整的原因據我瞭解有2個: 

根據耳機俱樂部小白透露,Graham Slee老先生這一時期的音源從Linn LP12黑膠切換成了CD,因為音源音色的差異,黑膠唱片遠比CD醇厚耐聽,07版接唱放很好,但接CD音色就有些過於亮了,耳放需要變得更醇厚更溫潤才能搭配。並且CD的輸出電平比唱放要高些,一般唱放在-10dBV(大約0.3Vrms),CD0dBu(大約0.775Vrms),因此耳放的增益要適當低一些。

據說這一時期法國的飛利浦5532運放工廠失火,且飛利浦不打算重建,得知這個消息老先生迅速收藏了世面上能買到的所有飛利浦5532運放,因此他要圍繞5532這個運放的特性打造SOLO,至於為什麼老先生迷戀5532,這又是一個很長的故事,和英國電路設計的歷史傳承有關係,5532某種程度上脫胎於JLH 1969電路,因此有著相似的溫暖的聲音,有興趣可以去官網blog看。

根據拆機的時間推斷,OP27運放架子版本在前,NE5532版本在後,因此OP27運放架子應該是SRG初版,估計是因為第一個原因SOLO開始了SRG的改版,幾經變化,最終因為第二個原因定型在了NE5532運放版。 

這是SRG版,運放使用的OP27,通過運放架子轉成雙運放使用。

5532版本原理圖

回饋

07版相比,SRG版本將反饋回路做了徹底的調整,整合設計思路和NOVO一致,可以參考我寫的NOVO電路設計解密一文。將原本的1條反饋回路,變成2條。 

一條直流反饋回路,經過R14位於耦合電容和輸出電阻之前,從直流角度上看,所有的輸出都送回,輸出電位固定在中間點。值得注意的是R146環電阻,1%精度,50ppm溫漂

一條交流反饋回路,R15/R17決定了電路的交流放大倍數,回饋點取在了耦合電容和輸出電阻之後,有兩個作用,第一可以通過回饋消除輸出電容造成的失真和頻率回應問題,第二推動低阻耳機時可以降低耳放的輸出電阻,可以適配更廣泛的阻抗類型。

C9是背面飛線,不是所有版本都有,也不是所有5532的版本都有,用來補償運放輸出側的容性負載。 

輸出級

在初版SRG中觀察到把偏置二極體和三極管物理熱耦合在一起,這樣如果三極管發熱導致PN結電壓下降,二極體的也會同步下降,這也是英式電路設計的傳統做法之一。 

有些版本橫跨輸出管基極和發射極的電阻消失了,有些版本保留,輸出管也經過一些變化,部分版本的輸出管換成了BD139BD140 

BD139BD140輸出管版本

上圖的版本使用了BD139140輸出管,同時退耦電容換成了松下FC系列,輸出電阻減小到33R,這應該是向SOLO ULDE版本過渡過程中的某個實驗性型號。

電源設計 

供電部分特別妙,回顧一下07版的供電,07版如果帶電插入DC線,會有火花,無傷大雅但有些人會覺得不安。SRG版電源退耦電容串聯了一個1R的電阻,不會有火花了。輸出之後的退耦從1000uf提升到了2200uf,這麼大的電容LM7818帶不動,因此串聯了一個3.3R的電阻。從背面的照片看,合理懷疑3.3R還是不夠,會引起LM7818進入過流保護,因此再串聯個3.3R的電阻。最後貼近輸出級的地方放了一個小電容退耦。 

供電回路有電阻可能會讓一些人焦慮,但其實還好。電容的容抗計算公式:

 1000uf電容在20Hz的容抗大約是2200uf大約是3.6Ω,因此串聯一個電阻之後,也沒有比之前阻抗高。LM7818的輸出阻抗大約是1mΩ,串聯3.3Ω電阻之後和退耦電容的阻抗大約在同一個量級。

 SOLO 超線性版

2009年之後,新一代旗艦耳機森海塞爾HD800,拜亞動力T1發佈,SOLO推動這些新世代旗艦耳機力有不逮,在這種背景下,Graham Slee推出了新的超線性版來解決這個問題。初期的超線性版和SRG版本電路設計基本一致,區別僅僅在於增加了一個超線性模組。

 運放實現超線性

2022Graham在另一篇文章中詳細解釋了具體的做法: 

Inside op-amps - Graham Slee Audio Forum | HiFi System Components - Page 1 

首先你需要一個可以外接補償電容的單運放,然後通過增益頻寬積、開環增益算出主極點頻率,然後輸入級電阻,內置補償電容容量兩者要知道一個,一般是內置補償電容,最好還有運放的內部原理圖,然後用一顆電阻替代補償電容的位置,給VAS級(電壓放大級)施加額外的電流回饋,就可以實現超線性的效果。 

LF411AD711的前任型號)為例,內部原理圖: 

輸入級電阻R1R22k,因此差分阻抗是4k,補償電容Cc10pF,如圖所示連接一顆回饋電阻就可以起到降低開環增益的作用。那麼具體取值是多少呢? 

datasheet可以看到增益頻寬積是4Mhz,開環增益是200V/mV,因此主極點頻率是:4M/200k=20Hz。如果有開環增益圖從圖上也可以大致數出來: 

提出一個虛擬電阻的概念(Imaginary Resistor),對於VAS級來說,就當主極點頻率(20Hz)上補償電容Cc的容抗和輸入級的阻抗決定了VAS的電壓放大倍數,對於LF411來說,圖上可以看到Cc=10pF,在20Hz的容抗  

根據反向放大器的增益公式: 

和標稱的200V/mV開環增益可以說是剛好一樣。

那麼如果我們想要40dB的增益(像膽機五極管一樣),那麼應該取值390K,這裡給一個LF411的範例:

開環增益40dB,閉環增益20dB,增加一個對地的390K電阻用於平衡輸入級。

如果用LF356來配置超限性,主極點在25Hz,容抗是636M,電阻取值應該是316k。用NE5534則是490K 

分立元件實現超線性

D.Self在《音訊功率放大器設計手冊》書中也討論過類似的電路構型:

超線性的回饋點稍有不同,但本質沒有區別,都是起到平直開環增益的作用

SOLO 鑽石版

超線性之後,據耳機俱樂部的小白博文,為了解決推動低阻耳機時的底噪問題,推出了鑽石版。 

電路設計 

這一版電路設計大改,又重新變得簡單,以前歷次改版的伏筆都有體現,有一點返璞歸真的意思。 

首先最重要的要解決底噪的問題,超線性運放降低了開環增益,也就降低了回饋對雜訊的抑制能力,導致了底噪問題。怎麼降低底噪?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增加電源濾波,減少電源的雜訊,錯。正確的做法是減小運放外部電阻值。R19/R21SRG版本減小了一倍,R6/R7/R8也成比例縮小的了。關於電阻值的選取,我摘抄一段西安交通大學楊建國教授在《你好,放大器》一書中的說法,最關鍵的是第4條: 

《你好,放大器》第28

然後,回饋點改了,不再從輸出電容C9甚至輸出電阻R17後面取出回饋點,而是從輸出級這裡就地取回饋。其實這才是一般認為正確的回饋設計。之前在SRG版本中回饋點後移,可以通過回饋優化輸出電容、電阻造成的低頻失真。但代價呢?代價是輸出電阻和耳機的寄生電阻形成了額外的極點,輸出電阻120R,耳機電容取500p,那麼極點頻率大約在2Mhz,在200Khz處就有相位變化了,這個對於耳放整體的相位裕度還是有很大的挑戰。 

輸出電阻進一步減小到15R。輸出級的偏置電阻從3K減小到2.2K。我試過專門模擬一個SOLO的輸出級,用梯度下降的方法,得出失真最佳的偏置電阻值是2.1K,不知道Graham是不是做過和我一樣的實驗。 

元器件搭配 

這一版的電容很奇怪啊,我一度都以為是不是假的。這個電容是什麼牌子,什麼系列?我研究過主流大廠所有的電容系列,但完全認不出這一系列電容的牌子。是否是為了節省成本? 

然後是輸出管,從BC337/327換成了BD139/140,是為了更大的輸出能力?我認為不是,他們的

 曲線顯示,他們的最佳輸出電流都在100mA~200mA範圍,從曲線上看BC337/327輸出電流的能力還要更強些。BC139/140顯然能承受更大的功率沒錯,但SOLO的輸出級基本不發熱,還沒到需要考慮功率承受能力的時候。 

我認為這還是供應鏈問題。這一段時間製作Proprius功放需要消耗大量的BD139/140,因為庫存問題所以換用的這批管子。

 PSU1電源

最後提一句PSU1電源,很多人可能有對這個有一些幻想,覺得這個電源好,開關電源不好。Graham老先生對此是不以為然的,我也如此。這就是個最基本款的電源,設計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,濾波容量給的比較足,能用罷了。

補充圖片: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轉帖]真空管的代換

轉貼: 談談自己用過的一些運放

世界上最好的電容—HI-END電容大對決